近日,省领导对《我省中心镇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三难”问题及破解路径》一文作出批示。作者为苗丽婷、洪祎丹、朱俐榕、郑梦琳、邹君妤、宋维尔。
2025年,我省启动新一轮省级中心镇培育工程,围绕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将中心镇培育作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关键举措。当前,我省中心镇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呈现三个特征:发展能级上,镇域经济“头部弱、腰部强”;赛道布局上,工业文旅类多、商贸农业类少;地域分布上,特色产业“北强南弱、东强西弱”。

图1 新一轮省级中心镇特色产业发展分布图
课题组认为,当前我省中心镇特色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三个难点:
一是镇域能级限制,导致主导产业“聚焦难”。受中心城区与县城虹吸效应影响以及钱、地、人等要素制约,镇级层面项目谋划能力有限,中心镇招商引资总体竞争力不强,优质“大好高”项目落地难。
二是跨镇统筹不足,导致特色产业“培育难”。部分县市缺少跨镇统筹与错位发展思维,地缘相近的中心镇并未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或上下游配套关系,一定程度上导致同质化竞争,在农产品粗加工、低端制造等领域尤为突出。
三是关键要素制约,导致产业层次“升级难”。全省仅30.5%的中心镇有企业涉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数字化转型明显滞后。究其原因,“人技双缺”导致“人才难留-创新乏力-低端锁定”;“地钱掣肘”导致链主企业招引、产业延链补链的底气不足。
破解镇域经济发展困局,需摒弃“单镇孤战”的局限思维。课题组立足构建区域协同、产业聚焦、赛道攻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提出加快我省中心镇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创新跨镇域产业联动机制。积极探索中心镇“大镇带小乡” 组团模式,进一步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主线,关注跨镇域产业协作与“一盘棋”考虑。在深入研判各乡镇特色禀赋基础上,注重优势互补、链式发展,确立中心镇及辐射乡镇的产业发展导向。聚焦“资源整合+产业协作+平台共建”,推动土地指标共享、基础设施互通,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招引,提升抱团发展整体效能。
二是精准引育链主,打造“少而精”的特色主导产业。引导中心镇集中资源、精准发力,在最具潜力与地方特色的领域深耕细作。大力招引拥有核心技术、市场渠道、品牌影响力或整合能力的链主型龙头企业,同步重点培育本地骨干企业成长为链主。推动每个中心镇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并围绕其打造若干十亿级以上骨干产业链,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激活特色产业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农业农村、海洋、林业、经信、商务、文旅、体育、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对农、工、商、旅四个赛道中心镇实行分类指导,激活产业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农业镇推动“好产品”向“好品牌”升级;工业镇推动“散小弱”向“聚特新”转型;商贸镇推动“老市集”向“新枢纽”跃升;文旅镇:推动“资源美”向“IP亮”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