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编制是院“三位一体”业务链的中间端,是承前启后、虚实结合的中枢业务,也是我院在业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业务。成立以来,我院长期致力于发展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从“七五”到“十五五”,院连续参与九轮省级五年发展规划工作,相关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为我省擘画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同时,还在全国较早开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据不完全统计,我院累计承担的规划业务逾3300项。本文选取部分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和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规划成果,供政府部门、智库单位、咨询机构、相关企业管理者和从业者参考。 
 
 
 1、浙江“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初步研究 
 内容提要:报告在深入分析“十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及其影响、自身发展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现代化为导向,以全面提高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为主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先行优势、科技教育基础、市场主体创新能力、要素集聚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和开放协作步伐,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为逐步建成经济强省奠定基础。 
 社会影响:报告得到时任省委书记批示,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0 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主要观点被省计经委“十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组吸收。 
 完成时间:1999年 
 2、“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研究 
 内容提要:报告科学预测“十一五”时期全省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准确定位自身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以发展模式的全面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体制机制、经济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安全保障能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经济素质,改善民众生活,增进社会和谐,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战略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影响:报告获得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应用研究类”二等奖、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完成时间:2004年 
 3、“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内容提要:报告基于浙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基本实现工业化转型关键期、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型关键期判断的基础上,提出“1351”总体思路,即突出一条主线(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市场化);提高五种能力(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体制与文化软实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能力、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能力);力争实现一个总体目标(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稳步迈向现代化,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社会影响:报告获得 2010 年度浙江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2009 年度浙江省区域经济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完成时间:2009年 
 4、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内容提要:规划以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 市47个县(市、区) 为规划对象,研究提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空间新布局: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努力把浙江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 
 社会影响:规划是由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浙江省的国家级战略规划,衍生出浙江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等国家战略,助力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的项目。 
 完成时间:2012年 
 5、浙江省“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 
 内容提要:报告深入研判“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发展阶段,提出面向 2035 现代化浙江建设愿景和“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12345”的总体构想,提出高质量打造长三角增长极、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省的目标定位,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针对性的举措建议。 
 社会影响:报告获得 2020 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提出的较多举措建议为《浙江省“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稿》、编制《浙江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所采纳。 
 完成时间:2020年 
 
 
 1、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内容提要:规划把矿产资源工作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以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总揽全省矿产资源工作,突出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发挥区位优势,建立稳定的外部资源供应体系,提高地质矿产工作在城市化、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海洋开发等 方面的作用,突出政策法规、对策措施的制定。 
 社会影响:规划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矿产资源发展规划,得到国土资源部高度评价,并在杭州召开规划编制现场会向全国介绍,指导和规范各类专项规划和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的制定,获得 2002 年浙江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国土资源部国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一等奖。 
 完成时间:2000年 
 2、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 
 内容提要:规划分析了浙江文化发展与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与成效、尚存不足或问题,提出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原则、目标与方向,并就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广播等大文化领域,提出“改革任务、重大举措、重点项目、体制改革”四大维度的一批事项与对策,支持浙江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示范。 
 社会影响:规划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开端,受到时任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导,为浙江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社会发展水平跻身全国一流奠定了重要基础。获得 2006 年度浙江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完成时间:2005年 
 3、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内容提要:方案提出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方案还注重提高能效、节约能源,计划通过综合节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方案提出优化工业、农业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排放。同时,强调加快生态省和“森林浙江”建设,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较高水平,增强森林固碳能力。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上,提出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和海岸带的适应能力,加强水系和沿海防洪工程建设。在科研与技术开发方面,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气候变化观测及预测、低碳经济、能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取得进展。 
 社会影响:方案通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发展,有助于优化浙江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是浙江省级的第一个应对气候方面的规划方案。 
 完成时间:2010年 
 4、浙江省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 
 内容提要:浙江是全国海岛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省份,规划立足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首创“无居民海岛岛群”管理单元,并构建“岛群 分级保护”+“岛屿分类引导”为核心的管控体系,对全省 2883 个无居民海岛按照“特殊保 护型、一般保护型、适度利用型”三级保护管理划分 119 个单元,弹性实施 3 大类 14 小类海岛功能的用途引导,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了海岛及其周边生态系统。 
 社会影响:规划于 2011 年 9 月经省政府批复实施(浙政函〔2011〕308 号) ,获得 2010年度浙江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规划是浙江因地制宜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推动我国无居民海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探索。 
 完成时间:2010年 
 5、浙江省重要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内容提要:规划全面研判浙江省 3061 个海岛资源禀赋,择优选择 100 个发展潜力大、基础好、战略意义强、处于核心位置的岛屿作为全省重要海岛,按照综合利用、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清洁能源、滨海旅游、现代渔业、海洋科教、海洋生态八大主导功能进行分类引导,打造成为全省“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的核心载体、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基地,有力支撑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保障海洋生态环境改善。 
 社会影响:规划成果于2011 年6 月由省政府批复实施(浙政发〔2011〕48 号) ,获得2012 年度浙江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加强重要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推进海岛地区加快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时间:2011年 
 6、浙江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 
 内容提要: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提升灾害预防能力,从源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按照“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对象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原则要求,重点安排森林、湿地、海洋、农田和城市五大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任务,并对蓝色生态屏障和绿色生态屏障进行专项规划。同时,结合地处沿海以及山地占比偏大的自然特点,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地下水保护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予以重点规划。 
 社会影响:规划是当时浙江省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关工作的行动纲领,是省相关行业和地方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积极呼应省当前转型发展要求,既充分体现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特色和要求,又体现省新的历史阶段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要求, 也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保护与建设进行超前谋划。 
 完成时间:2014年 
 7、浙江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 
 内容提要:规划分析全省青年的基本特征、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确定了“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以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为引领,推动浙江对青年发展更友好、更关爱,推动青年对浙江发展更担当、更有为”的指导思想。围绕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等十个方面, 提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浙江实际,提出“青马工程”等十二个工程,形成未来青年发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围绕组织领导、推进机制、经费保障、监测评估和营造氛围,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 
 社会影响:首次摸清全省青年人口的统计特征。是浙江省首个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的目标被写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报告。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等系列任务举措,推动浙江青年发展和社会政策领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完成时间:2018年 
 8、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内容提要:规划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乡村特质发展为根本,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五万工程”为重要抓手,提出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展望了全省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省、努力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发展图景。 
 社会影响:规划成果应用于省委省政府印发文件《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成为全省首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规划提出的目标指标和12 项标志性工程,成为此后五年全省落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工作抓手。 
 完成时间:2018年 
 9、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 
 内容提要:在全面分析省推进大花园建设的基础优势、主要短板和发展机遇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高地、全球知名的健康养生福地、国际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谋划提出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全域旅游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绿色发展机制创新五大工程。 
 社会影响:研究成果转化省委文件《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浙委发〔2018〕23号)。 
 完成时间:2018年 
 10、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 
 内容提要:规划突破以往编制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的传统,统筹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双轮驱动,考虑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中医药发展重点领域,综合性开展中医药发展规划编制,围绕打造整合型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创新“中医药 +” 跨界融合体系、构筑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引育体系、完善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开放发展体系、构建整体智治的中医药治理体系七大体系建设提出发展任务,系统回答未来五年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做什么”“怎么做”“怎么保障”等问题。 
 社会影响:规划成果有效推动“十四五”时期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出的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重大项目顺利实施。2022 年入选省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完成时间:2021年 
 11、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行动纲要 
 内容提要:以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为目标,围绕满足人民体育需求、推动体育事业全面进步主线, 明确 2025 年和 2035 年阶段性任务,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赛事、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改革、开放合作、体育人才八大行动提出 26 条举措抓手,为浙江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明确发展路径与实施策略。 
 社会影响:行动纲要作为浙江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指引,是全国最早明确现代化建设路径的体育强省方案,为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明确发展路径,相关指标被纳入政府考核,有效促进民众健康水平与体育素养。“10 分钟健身圈”等创新举措,先后被列为省民生实事,极大增强了民众幸福感与获得感,为全国体育强省建设提供范例。 
 完成时间:2021年 
 12、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内容提要:规划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研判浙江新阶段、新趋势、新特征,对标国家新型城镇化新任务、新要求,谋划浙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蓝图,分析浙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问题短板和趋势特征,提出浙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十四五”主要目标和远景目标,明确高水平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 镇化新格局、高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高品质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城市、高层次打造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的创新型城市、高标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高效能推进城市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大任务及二十三项重点举措等。 
 社会影响:《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21〕176 号)由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文,规划成果转化的《实施十大标志性举措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多项咨政报告成果获得省领导批示肯定。 
 完成时间:2021年 
 13、浙江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 
 内容提要:方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浙江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系统部署了长三角一体化创新、畅通、协调、开放、智治和美丽六大行动,分别提出了每个行动的实施目标和关键抓手,为全省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社会影响:方案为“十四五”时期浙江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指导推动一系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事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完成时间:2021年 
 14、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内容提要:“十四五”时期是浙江开启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入践行“四个革命、 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高水平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的攻坚期,也是推动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规划分析了“十三五”能源发展取得的成绩,研究了能源发展面临的深刻变化,分析机遇与挑战,并科学预测“十四五”能源总量、结构变化趋势,从能源供应保障、能源绿色转型、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创新能力、能源普惠水平等角度设置能源发展目标指标,提出结构优化、节能降耗、稳定运行、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六个着力方向以及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引领、监督 管理、宣传引导等四方面保障措施。 
 社会影响:《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由省政府办公厅以浙政办发〔2022〕29 号印发,是“十四五”时期浙江省能源发展的主要依据。相关成果获 2021 年度浙江省规划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完成时间:2022年 
 15、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2023-2027) 
 内容提要:全面分析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办学水平高不高、专业特色强不强、就业需求旺不旺”等关键维度,科学设定全省 高校在校生规模,从高校内涵建设、基础设施提质、开放办学、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提出重点 建设任务,科学制定“一校一策”实施方案。 
 社会影响:规划于2024 年发布,成为指导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重要依据,一大批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高校的专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校的社会服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完成时间:2024年 
 
 
 1、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 
 内容提要: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产业带建设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要素市场充分发育,必将打破经济发展的行政分割格局,加速更大空间产业重组和集聚;与此同时,国际上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积极吸引制造业转移,国内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带建设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与沪苏共同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 
 社会影响:规划成果由省政府 正式发布(浙政发〔2003〕48 号) ,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对于全省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提高资源一体化配置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完成时间:2003年 
 2、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研究 
 内容提要:分析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性与趋势,提出优化金衢丽生产力布局、培育现代产业带的战略意义与现实价值、目标定位与实现步骤、重大任务与主要路径、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努力加快金衢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特色优势打造、 助力促进省域发展优势互补与公平协调发展。 
 社会影响:规划成果作为省三大产业带规划之一,经省政府发布实施。获得浙江省社科联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完成时间:2004年 
 3、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 
 内容提要:在分析温台沿海发展背景和条件,以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基础上,提出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定位;确定产业发展与布局导向,指导园区整合提升;构建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的合理空间结构,设计资源一体化配置的区域发展机制及支撑体系。 
 社会影响:规划成果由省政府 正式颁布(浙政发〔2004〕55 号) ,培育温台沿海产业带,是增强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协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对于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 
 完成时间:2004年 
 4、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 
 内容提要:规划着眼于将之江文化产业带打造成为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带和参与省际乃至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重大平台,在深入分析区域建设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集成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影视产业基地、艺术创作产业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一带四 基地”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空间布局和项目支撑,并通过多方案比选,研究确定之江发展核的空间范围和配套支持政策。 
 社会影响:规划是贯彻落实省十四次党代会和全省文化产业大会要求编制的重大规划,由省政府印发实施(浙政发〔2018〕27 号),对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完成时间:2018年 
 5、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研究 
 内容提要:规划以“诗”为魂串联浙江文化精髓,构建“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空间格局,打造世界级文旅 IP。规划覆盖全省11 市,聚焦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文化带,以千村百镇为节点,整合万首诗词、千处古迹、千里灵山秀水资源。重点实施诗路遗存挖掘保护、文化产业振兴、文化旅游精品、名城古镇(村)提升等八大工程, 强化生态保护与文旅创新,构建“诗心自在、画境天成”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助力浙江 打造全国文化高地与绿色发展标杆。 
 社会影响:成果被采纳转化为《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经省政府发布实施,为省开展诗路文化带建设提供了总体思路和方向,对全面落实大花园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物化和升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两个高水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课题获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 
 完成时间:2018年 
 6、浙江省大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 
 内容提要:规划在省委省政府部署“四大”建设总体框架下开展四大都市区规划编制,落实了浙江省大都市区的“我国参与全球竞争主阵地、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浙江现代化发展引领极”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明确了四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和“四核、四圈、四带”总体 布局框架,明确了“创新、开放、便捷、宜居、花园、智慧、人文”七个之城建设任务,并进一步细化明确四大都市区功能定位、空间发展框架、落实重点功能平台和区域协调任务。 
 社会影响:规划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为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大都市区建设提供了总体发展框架和具体行动部署。 
 完成时间:2019年 
 7、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 
 内容提要:规划是省级统筹推进唱好杭甬“双城记”工作的顶层设计,按照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协同、高能级带动、高站位统筹提出了全省推进唱好杭甬“双城记”的工作原则、目标体系,围绕高质量错位发展,对杭甬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高端制造竞争力、服务品牌影响力、要素资源配置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提出错位指引,围绕高水平协同发展,部署了数字化 整体智治、科创体系共筑、关键领域产业链共建、开放高地共创、文旅品牌共塑、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八大行动;围绕高能级带动,提出加快构建杭绍甬一体化都市连绵带,打造“双核引领、两圈辐射、 一带串联”的杭甬双城经济圈格局;围绕高站位统筹, 提出省市联动推进体制机制安排。 
 社会影响:项目成果转化为《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文件 ,并同时编制印发杭州、宁波行动方案,由两市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作为省市联动推进唱好杭甬“双城记”的行动计划纲领。获得 2021 年度省发展改革委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2021 年度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优秀成果奖。 
 完成时间:2021年 
 
 
 1、嘉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内容提要:按照国家关于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相关标准,在深入分析评价嘉善县域城镇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分两步走”的城镇发展战略,预测 2010 年、2020 年两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确定县域城镇空间分区及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并对县城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作出统筹安排。 
 社会影响:规划是我院探索开展城乡规划的代表性项目,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嘉善县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实施乡镇撤扩并提供了重要指导和依据。获 2000 年度浙江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完成时间:1999年 
 2、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内容提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分析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通过划分全省 223 个海洋基本功能区并明确开发保护要求,明确全省九大海域的范围、主要功能、发展方向和生态保护重点,系统构建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治理体系,并提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的管 制原则和措施要求。 
 社会影响:区划成果 由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函〔2012〕163 号)。区划不仅优化了浙江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更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形成全国示范效应。 
 完成时间:2012年 
 3、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内容提要:规划立足浙江省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系统构建主体功能区布局分类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农产品主产、生态保护等六类区域的功能定位与空间管控要求,并配套提出差别化区域政策及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全面推进国土空间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治理能力提升。 
 社会影响:省政府以(浙政发〔2013〕43 号)文件发布实施。 
 完成时间:2013年 
 4、开化县空间规划(2016-2030年) 
 内容提要:作为我国市县“多规合一”改革实践的重要成果,项目较早创新开展县域国土空间评价,在此基础上规划形成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县域全覆盖的空间规划图,提出县域综合空间战略、总体空间结构、发展目标等纲领性内容,并细化部署城乡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空间战略性资源要素,提出优化利用的管控措施,为县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创新范式。 
 社会影响:作为全国市县“多规合一”改革实践的标志性成果,曾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并获得 2019 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2016 年度浙江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完成时间:2017年 
 5、浙江省空间规划试点 
 内容提要:是国家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的重要先行试点成果。紧扣国家深化规划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围绕理顺规划关系、统一规划体系,以浙江省域全局为空间样本,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梳理自然本底,明确空间利用的核心要素、关键内容和管控原则,探索开展省级层面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的基础评价,划分陆域和海域“三区三线”,统筹人口和城镇体系布局、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空间、生态格局、公共服务配置等各类空间性规划核心内容,为全省空间部署建立顶层引领与管控指引。 
 社会影响:在省级国土空间基础评价、“三区三线”划分、协调空间管控、优化多元空间要素配置布局等领域,探索形成一系列创新性技术方法,是浙江省首次编制的省级空间规划,也是国内省级空间规划编制的先行探索,对于我国理顺规划关系、推进“多规合一”具有重大实践性参考意义。 
 完成时间:2018年 
 6、浙江省大湾区空间规划 
 内容提要: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摸清大湾区范围内国土空间现状底数,在底线约束的基础上,围绕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的需要,研究大湾区空间战略格局、管控要求和空间治理目标等,以杭州湾经济区为重点,联动市县深入编制重大战略区块空间规划和空间整理方案,最终编制形成指导大湾区空间开发保护和杭州湾经济区建设发展的空间规划和总体蓝图。 
 社会影响:是全省空间规划试点的专项规划成果,服务全省大湾区战略的空间部署和落地建设,为浙江省大湾区国土空间规划的进一步编制提供重要基础,为湾区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和政策举措落地提供指引。 
 完成时间:201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