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未来 尽责历史 持续推进新型高端智库建设——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40周年发展报告

2025-10-21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成立于1985年。建院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省发展改革委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谋划未来、尽责历史”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始终坚持战略谋划、规划编制、工程咨询“三位一体”的特色发展,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逐步发展为全国一流、全球视野的新型高端智库。


2016年被确定为浙江省5家省级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是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单位、发展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2022-2025年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工程咨询行业智库型单位影响力第二位,在省社科联公布的“全国影响力建设智库”中名列首位,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智库建设道路。


image.png


始终以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为首要任务,主动开展战略谋划和咨政建言,成立人工智能、共同富裕、世界一流强港、民营经济等一批跨部门、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累计承担各类咨询任务近万项,一批重要咨询成果转化为政策制度,一批重要咨政报告获得省级以上领导批示肯定。


一是前瞻开展重大战略谋划。扎根浙江、深耕浙江,把战略谋划写在浙江大地上。从2005年举办“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论坛”收到时任省委书记贺信,到我省首个国家战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首个国家级新区——舟山群岛新区谋划与落地,我院作为主要支撑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18年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课题获中央领导批示,到近年来承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缩小“三大差距”、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等重大课题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一批咨政建议被写入省委省政府有关报告,一批思路和观点转化为政策文件,始终以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长期深耕发展规划研究。深刻领悟和高度重视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致力于发展规划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实践探索。从“七五”到“十五五”,连续参与九轮省级五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1999年完成的《浙江“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初步研究》,获时任省委书记高度评价;2014年参与起草全国首个市县级五年发展规划改革创新指导意见,编著出版全国首部咨询工程师教材《发展规划咨询理论方法与实践》;2021年完成我省首个《发展计划志》编纂工作,2024年创成我省首个“发展规划实验室”,进一步突显了在发展规划领域的标杆地位。“十五五”规划编制中,举全院之力,围绕13个重点领域主动开展专题研究,承担我省“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需关注的重大问题研究,系列研究成果获省领导多次批示肯定,承担近60%的省市县各级“十五五”规划思路和纲要编制任务。创新探索规划援疆、规划援川、规划援吉等对口支援、对口合作机制。


三是率先探索区域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引领区域发展、引领空间变革的理念,在全国较早开展区域规划实践探索。1998年编制全国首个省域城市化规划——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2003年以来陆续承担全省三大产业带、四大都市区、杭甬“双城记”等重大区域规划,参与编制全国首个长三角区域规划于2010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历时7年于2013年完成浙江省首个主体功能区规划,2019年参与起草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以来牵头编制全国首部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全国首个省级小城市培育地方标准,承担编制首个由国务院批复的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先后完成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发展规划并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在全国率先开展空间规划探索,参与编制的开化县“多规合一”试点方案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参与编制的浙江省首部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


四是深度参与重大工程咨询。作为我省投资建设领域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先行者,我院拥有工程咨询综合甲级资信、17个专业甲级资信和1个PPP专项资信,甲级专业资信数量排名全国第二、浙江省第一,完成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咨询工作。牵头推进一批标志性工程前期工作,承担华东首条高速公路(沪杭、杭甬高速公路)和首条横贯浙西南的铁路(金温铁路)评估工作,参与三门核电项目选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港址选址及杭州湾跨海大桥、镇海炼化大乙烯工程前期咨询。全力服务国家级建设项目,牵头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评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报告评估、上海华力微电子集成电路芯片项目后评价等,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好评。助力亚运场馆建设项目推进,高质量完成多个亚运比赛、训练场馆改造工程评估和前期咨询,得到亚组委充分认可。承担了一大批全省交通、水利、能源、环保、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工程咨询,创新开展未来社区全过程工程咨询,推动一大批多年想干未干、应干未干的重大工程落地建设。


五是护航铁路PPP项目实施。经省政府授权,2016年起承担铁路PPP项目实施机构任务,负责杭绍台、杭温、甬舟三条铁路PPP项目管理,开创了智库担任 PPP 项目实施机构的国内先河。杭绍台、杭温铁路是我国首批八个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也是我国仅有的两条以民资控股建设的高铁,为全国铁路投融资改革提供了浙江经验。2022 年杭绍台铁路获得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全球工程项目特别认可奖,杭绍台、杭温铁路的开通,填补了新昌、嵊州、天台等7个市(县)无铁路的空白,惠及沿线1500万人口,累计发送旅客3200万人次。甬舟铁路“一桥一隧”两大世界级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image.png


始终把人才作为智库的第一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秉持“人才强院”理念,建立完善新型智库发展的人才体系,着力培养党委政府“想得到”“靠得住”“用得好”的研究队伍,从建院之初10人扩大到目前300余人,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市场主体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一是高标准引育创新人才。始终坚持“百里挑一”的严格标准广纳贤才,推动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呈现“三个多”人才特色。“高知”多,高度重视博士人才引进,目前全院320多名在职员工中,博士占比近四分之一,着力打造“百人博士院”;成功创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累计培养出站博士后7名,在站6名。青年多,40岁以下员工占比达75%。“海归”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占比23%。精准开展人才招引,引进专业横跨经济学、管理学、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工程技术、能源环境、交通运输及机械、信息、化工、纺织等数十类专业人才,为跨行业、跨领域的决策咨询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高水平打造专家团队。坚持“人才引领”,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行动,创平台、给资源,支持我院专家成长为全省名家、大家,累计培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151”人才工程15人,现有省政府咨询委委员3人、特邀委员1人、特约研究员4人。秉持“借智登高”理念,高标准建设专家库,自建院起连续八届聘请权威专家组建委员会,本届专委会由86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6位院士、1位外籍专家,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誉为“最强大脑”。


三是构筑雁阵式人才梯队。坚持“头雁带动”,对标国际智库,加强体系化人才培养,选拔院首席专家8名、英才7名、青才21名、青苗12名,创新构建“首席专家-英才-青才-青苗”的人才成长梯队。设立院首席专家制度,领衔攻坚省委省政府委托的重大课题及国家级项目,锻造行业权威;实施智库英才拔尖和智库青才托举行动,推荐到国家高端智库访学研修,深度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研究任务;实施“青苗”计划,精准发掘一批自驱力强、成长潜力大的“好苗子”,建强后备人才“蓄水池”,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储备。积极推荐青年骨干到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等国际平台兼职,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智库人才。


四是全方位培养复合型人才。坚持人才多岗位锻炼、全方位历练,培养“一专多能”干部。选派业务骨干赴西藏那曲、新疆阿克苏、四川青川等地,投身援藏援疆援川及东西部协作工作;推荐优秀干部参加中组部“博士服务团”,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等“百人计划”,赴国家部委、省级部门与地方政府挂职锻炼;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深入安吉县吉庆桥村、平阳县晓坑社区、江山市三卿口村等一线,开展结对帮扶。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全省重要部署,累计为各项事业输送高素质人才近百人次。


五是构建特色化人才生态。始终坚持“奋斗者为本”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激发全院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围绕“中心工作在哪里,优秀人才就配置到哪里,优秀人才配置到哪里,全院资源就配置到哪里”的鲜明导向,突出绩效分配向奋斗者和业务一线倾斜。建立正向奖励机制,对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社会服务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给予表彰。创新推行高级职称评聘机制,打破年轻人成长天花板。通过平台留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激活人才投身智库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image.png


始终坚守“品牌立院”的价值追求,积极发挥智库在理论创新、政策诠释、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独特作用,全方位打造品牌传播矩阵,着力提升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让智库声音响彻全国、走向世界。


一是系统研究加强理论创新。坚持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两手抓,充分运用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实践成果,积极开展理论溯源和研究阐释,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等权威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近50篇,出版发展规划、新型城市化、海洋强国、地瓜经济、共同富裕等学术专著近百部,在《决策咨询》《发展规划研究》发表文章近5000篇,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浙江方案、浙江样本,为政策和规划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二是智库观点引导政策宣传。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努力讲好浙江故事,发出智库“好声音”。常态化加强新闻媒体对接沟通,深化与新华社、经济日报、浙报集团、省广电集团等战略合作,开通“学习强国”专栏。向央视、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推介我院专家,每年接受省级以上媒体采访近300次,平均一个工作日1次以上,杭州“六小龙”等数百条采访报道达到超百万级甚至千万级传播量。依托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开展政策解读、热点评论等,以智库观点引导社会舆论,向公众传播正能量。


三是基层实践凝练浙江方案。坚持把服务基层作为精准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有效途径,全面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与衢州、丽水、余杭、萧山、台州湾新区等地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基层实践和创新,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咨询和解决方案。聚焦贯彻省委省政府缩小“三大差距”部署要求,弘扬“深挖100米”的工作作风,深入景宁、开化、嵊泗等多个山区海岛县进行蹲点调研,为基层出思路、解难题,推动“顶层设计”转化为“基层实效”,助力各地高质量发展。通过基层探索实践,转化为全省方案、行动,通过区域合作,复制推广到全国。


四是专注浙商服务企业转型。浙商是浙江的根和魂,服务浙商、研究浙商、咨询浙商,是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经过多年积累,与省机场集团、杭钢集团、省交投集团、浙能集团、阿里巴巴、吉利、正泰、万向、传化、农夫山泉、百盛等知名浙企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和企业一起成长、一起发展。2007年完成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投资建立纺织工业园区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工作,作为中国首个境外纺织工业园区,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2023年省政府批准我院设立浙商研究中心,专注浙商开展研究,为海外浙商回归创业、浙江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布局、浙商代际传承提供战略规划、投资咨询等,成为浙商成长的战略伙伴。


五是国际交流讲好浙江故事。有意识地提升和强化智库的对外交流功能,建院初期就赴德、法、美等发达国家进行考察交流,近年来积极参加菲迪克大会、亚太地区年会、中日节能环保论坛、联合国全球国家评估能力会议、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并作主旨交流,先后接待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非盟治国理政能力研修班、中国-东盟轨道交通研修班、尼泊尔和老挝政府代表团、古巴行政管理部长研讨班、加蓬议员培训研修班等近20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主动向世界传播浙江经验、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智库走向世界舞台。


image.png


坚持以新技术赋能智库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启动了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开展数字化实践探索,并一以贯之推动数字化转型。抢抓人工智能变革机遇,全力推动以AI重构智库研究新范式,重构智库核心竞争力。


一是持续完善数字智库生态。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先后聚焦管理(1.0)、业务(2.0)等建设数字智库,制定方案、搭建框架、丰富数据、积累场景,率先提出发展智库新质生产力,在今年第一时间向人工智能(3.0)迭代升级,并牢牢抓住“知识”关键变量,截至目前已沉淀近千万条数据,汇聚8万余篇知识资源,逐步构建了“数据驱动、AI赋能、场景创新”的数字智库生态体系。


二是迭代升级数字平台。以“一件事、一张表,全覆盖、最高效”为目标,持续优化完善院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和统一门户,打造九大管理模块和项目等五张清单,上线“省情一键通”“节能管理”等数字化模块,基本实现全院高效协同办公和大楼智慧化管理。


三是打造核心业务场景。围绕形成更客观、更科学、更及时的智库成果,聚焦发展规划、交通物流、人口与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经济形势分析、能源发展等首批核心业务,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创新开展基础性方法模型研发,截至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4项、获授权3项,相关方法模型和数字工具在全省各地“十五五”规划中进行实践应用。


四是靶向培养数字人才。始终以人的数字化能力建设为重心,积极营造“人人参与数字智库建设”的氛围,在全行业率先试行“数字专家”和“首席数字官(CDO)”成长序列制度,重点鼓励年轻人在数据价值挖掘、数字化工具赋能、数字化方法论提炼、数字化场景落地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攻关突破,带动全院数字化综合能力提升。


五是创新开发数字产品。探索以数字技术创新智库成果、丰富产品体系,重点依托大数据、AI等技术,探索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品牌标识的数字化产品,推出县域高质量等5个数字工具产品,嵌入省委政研室“数治调研”平台,开放给省和地方政府研究室系统访问使用。


六是探索开展AI应用。瞄准AI发展新技术、新趋势,对标国内外高端智库,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AI范式研究应用,2024年率先设立院自主课题研究大模型部署和应用路径,不断尝试研究部署DeepSeek、通义千问等开源大模型,以AI赋能同行动态收集生成和辅助编制工作逐步落地,实现数据自动获取、内容自动提取和流程自动执行,为省内外政府、企业提供更便捷、更科学、更精准的智库服务。


40年来,我院从服务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到深度参与重大战略顶层谋划,从主要面向政府到政府、市场相结合,从单一工程咨询机构到综合性决策咨询机构再到新型高端智库,在不断转型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咨询单位、又有别于传统研究院的新路子。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拥抱时代大势主动求变,坚持向上延伸和向下拓展相结合的战略方向,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坚持以战略研究塑造智库核心竞争力,方能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1”重要要求和省委“132”总体部署,始终坚持“谋划未来、尽责历史”使命、“服务至上、质量致胜”理念、“全国一流、全球视野”愿景、“守正创新、奋斗争先”作风,对标国际智库,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自觉主动扛起新型高端智库的职责,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咨政建言工作就推进到哪里”的总体要求,努力多出原创性思想,多出标志性成果,多出领军型人才,切实提升决策支撑力和智库影响力,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智库力量。

版权所有 © 2018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古墩路598号同人广场C座  邮编:310030  电话:0571-87061835/87061872  传真:0571-87061330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8230号 浙ICP备05019917号-1
 网址:http://www.zdpi.org.cn  技术支持:杭州信安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