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空经济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杭州作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领先城市,已形成无人机制造、城市物流、城市巡检以及直升机观光游览、应急救援等特色领域,现有相关企业近400家,2027年产业规模目标突破600亿元。近日,在杭州市低空专班的牵头组织及军民航等部门的指导下,杭州市低空经济产业联合会发布了《杭州市低空飞行共同约定(暂行)》(以下简称《共同约定》),是全国首个低空飞行活动共同约定,为无人机、空中设备等低空飞行“立规矩”。这不仅是一次杭州的探索,更释放出国家加强对低空领域管理的明确信号——无人机有序飞行、规范运营的新阶段逐步到来。 
 从背景来看有三个方面原因: 
 主动应对低空安全挑战的探索尝试。当前,随着无人机物流、空中拍摄、观光游览等应用普及,低空经济成为新增长点,但无序飞行问题凸显。比如,无人机黑飞引发的民航航班延误、军事设施安全隐患等问题频发;无人机缺乏定位、避障系统,易引发碰撞、坠机等事故;一些飞手与企业未经规范认证,操作不专业加剧风险等。 
 主动落实国家政策框架的实践需求。国家层面已通过《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等,提出“全流程管理”要求。但目前该条路缺乏地方操作细则,政策落地仍有一段路要走。《共同约定》旨在将“全流程管理”从原则转化为可执行的规则,让国家政策、规划在杭州适应落地。 
 主导倒逼“一刀切”改革的重要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司强调低空经济发展要统筹发展与安全。落脚到地方,如果“一味禁飞”的粗放式管理既限制了低空经济发展,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随着市场需求扩大,亟需从“禁止”转向“科学管理”,在安全与发展间找到平衡。 
 《共同约定》的本质是用明确的规则替代模糊的管控,既通过技术、政策、管理多维度手段守住安全底线,又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其动态平衡、精细治理模式可成为全国低空管理的重要样本。 
 首先是分级管理:让“专业者”飞得更稳:《共同约定》明确“管得住”与“飞得好”并重,拒绝“一刀切禁飞”,通过规则细化释放发展空间。对低空飞行的多项环节提出明确要求,主要涵盖运行人资质、运控能力,根据规模、资质对企业进行分级,规定飞手需通过理论和模拟操作考试,既确保专业性,又避免过度限制企业创新。 
 其次是空域管理:划出“空中车道”。创新性地提出了空域分类分层分区使用,将低空划分为物流专用、观光专用等“空中车道”,类比地面交通规则,解决航线冲突问题。比如为丰翼、迅蚁等快递物流企业划设专门的空中通道,为西湖景区环线划设专门的观光通道等。同时,借助“5G+北斗”实时追踪无人机轨迹,实现飞行数据全流程可追溯,管理精度大幅提升。 
 再者是技术管理:从“被动监管”到“主动防御”。《共同约定》要求无人机需安装实时定位、避障系统并定期“体检”,飞手与企业必须持证飞行/运营,从源头降低风险。同时也对小企业合规改造补贴30%,缓解设备改装成本压力,帮助企业平稳过渡。每季度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政策,避免规则僵化。 
 总的来看,给无人机立规矩,不是不让飞,而是让低空经济飞得更稳、更远。以后抬头看到天上的无人机,大家会知道:有“驾照”,走“专用道”,背后还有“交警”——这也是低空经济安全、规范发展该有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