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我院产业所课题组应南宁市发展改革委邀请,参加了此次盛会。结合南宁市“十五五”规划纲要研究工作和“面向东盟开放门户”的核心功能定位,我们认为博览会不仅推动了家园共建、合作共赢,也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 
 
 
 2021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中国东盟合作擘画崭新蓝图、指明前进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东盟博览会积极推动合作模式升级,加强了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互动,推动了区域供应链的深化整合和共同发展。 
 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成为主角。多数南宁市民对博览会的印象停留在东南亚农产品展示活动。而今年,大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专馆和新质生产力专馆,展示我国在芯片、大模型、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创新成就和应用场景,成为各国参观者关注的焦点。 
 民营企业展现品牌和技术实力。博览会的高端装备展区仍然以我国西南部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但在商业航天、智能家居、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展区,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到前台,展示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创新成果。 
 本地高等院校展示科技成果。博览会是文化和教育交流的重要载体,南宁、桂林、成都、贵阳等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布置了独立的大型展位,展示各单位在生命健康、绿色科技、小语种语料库等特色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与广西深化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为广西与东盟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大湾区各城市在博览会中分别展示了金融服务、跨境电商、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合作机会, 特别是广西广播电视台与香港电台现场签署合作备忘录,为区域文化交流和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带一路”、RCEP全面联动。博览会不仅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平台,更是面向“一带一路”、RCEP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窗口。日本三菱商事表示,已连续多年参加博览会,希望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绿色发展等方面推动RECP范围内的深度合作。 
 
 
 东盟是我省对外投资和供应链布局的关键地区。以中国—东盟博览会焕新升级、聚焦科技与区域协同带来的新机遇为契机,应充分发挥我省的技术积累和产业优势,更积极主动地拓展与东盟及RCEP地区的合作新空间。 
 打造“浙江AI与新质生产力”高地形象。组织我省领军企业、独角兽及科研机构,以“浙江展团”形式集体亮相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专馆。集中展示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领先技术和应用案例,塑造我省在国际客商心中的高科技形象。 
 推动民营企业成为国际合作的桥梁。组织数字贸易、智慧物流、跨境电商、智能家居、商业航天应用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参加国际展会。不仅展示产品,更通过举办“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发布会”“浙江-东盟市场对接会”等活动,主动推介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将民营经济的“长板”变为深化国际合作的“桥梁”。 
 加强产学研协同“走出去”。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高等院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在国际展会上展示绿色技术、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数字文创等领域的科技成果,支持与东盟、“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联合研发、技术分享和人才交流合作,提升浙江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联动。在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文化旅游等领域,探索“浙江研发+大湾区金融/服务+广西通道+东盟市场”的新模式,形成跨区域合作联盟,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实现多方共赢。 
 精准对接RCEP规则,拓展合作新领域。借鉴日本、韩国商社经验,深入研究RCEP协定规则,积极开拓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数字标准互认、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寻求在RCEP大框架下的深度产业链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