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半年GDP增长5.8%,比全国5.3%的速度快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在东部经济大省中仅次于山东,充分展示出了经济增长的“韧性”。上半年的总体经济运行,交出了一张靓丽的高分报表,实现了时间过半、本半年度任务超额完成,体现了经济大省的风采,实实在在把“经济大省要有更大的担当”落实在了浙江经济半年的增长上。
分析上半年经济,增长5.8%的背后,更让人感受到浙江经济“内涵式”增长的“含金量”,主要有四个看点,彰显了浙江经济的“四重韧性”,体现出了四个方面“超预期”。
一是出口抗风险实力超预期。今年以来,中美贸易仍在演绎“关税大战”。2025年2月,美国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综合税率从25%提升至35%。 4月,美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关税范围,部分商品的综合税率高达79%。主要影响到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消费品等关键领域。从全国的数据看,我国对美国的进出口总值出现了显著下降,同比下降幅度达到9.3%。同时,美国对自中国进口小包裹加征关税,作为小包裹的消费品生产出口大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初步统计,从规模上看,我省对美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超过1000家;从结构上看,我省是主要的消费品出口大省,一般贸易量大面广,影响十分明显,以义乌小商品的出口为代表,外贸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内需”还没有根本改善的大背景下,促进经济稳进提质的着力点,在于紧紧抓住“外需”这个关键。从一季度开始,浙江开展“稳拓调优”的系列组合拳,稳住欧美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保住传统产品出口优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技术与服务出口为主转变,取得了明显效果。1—6月,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出口首次突破两万亿元,达到2.07万亿元,增长9.1%,规模占全国的15.9%,稳居全国第二。浙江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19.8%,居全国首位。
可以说,正是在外贸风景这边独好,为半年经济交出高分报表,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外部经济环境各种风云突变,浙江外贸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充分体现了外贸浙江的强劲韧性。
二是消费回暖热度超预期。扩大内需是确保经济稳进提质的重要着力点。内需市场的扩大,源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乘以14亿人口,都是巨大的市场,这就是李强总理提出的中国经济增长的“超级公式”。从数据上看,上半年服务业增长的“主引擎”作用表现得十分突出,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0%,领跑东部沿海主要省份,比一季度快0.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3.5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增长分别达到9.3%、8.4%、5.9%,全部超过GDP增长。
我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各种有利政策,用好消费补贴对市场的有效拉动作用,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79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一季度快0.8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在经济稳增长大局中,消费一端连着民生福祉与预期,另一端连着企业投资与利润,消费超市场预期复苏所释放的意义深远。3月中旬,在国家提振消费方案出台的同一天,我省第一时间印发了《浙江省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围绕消费领域反映最多、呼声最强、需求最旺的事项,精准发力、全力破题。全省社零同比增速从年初2.7%逐月攀升到1-5月的5.3%,“打卡不刷卡”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从上半年的假日经济看,春节、五一、端午三个假日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春节,全省旅游人数3567.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0.9%;“五一”,全省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114万人次,同比增长13.7%,245家4A级及以上景区累计到访人数1914.6万人次,同比增长9.6%。端午,全省累计接待全域游客1651.7万人次,同比增长8.3%。
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均居全国省区第一位,内需市场潜力巨大。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各种供给创新,可以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如目前如火如荼开展的“浙BA”,充分体现了浙江版的“苏超”风采。
三是产业创新活力超预期。前5个月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6%、9.7%,分别快于整体5.0、2.1个百分点。截至6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已经超6万家,其中上半年新增纳规企业,比去年同期增长200%。数据显示,去年集中“小升规”企业和今年月度投产入规企业,合计拉动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稳增长,这批“新势力”功不可没。“新势力”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以教科人“一体化”为突破口,聚焦“人工智能+”这个重点,顺应一季度以来“六小龙”的效应,积极推进DeepSeek等AI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推进从“互联网+”向“人工智能+”的跨越。通过“人工智能+”,“+”出了经济发展的智能感,体现出了经济“质”的有效增长。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其中高技术、数字经济等核心产业的贡献尤为突出。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在被激活,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正加速形成。
2025年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路径。杭州市的AI赋能引领发展;宁波市的制造业强链补链,“链长制”落地见效;温州市1—5月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连续27个月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平均水平,体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技术转型成效;绍兴、台州、金华等地也在纺织、医药、汽摩配、新能源等领域同步发力,民营企业发展质量和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全省通过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系列举措,推动民营经济整体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四是财政收入节奏超预期。经济增长是不是有“含金量”,本质上在于财政收入是不是得到有效改善。在房地产市场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公共财政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而不是“卖地”。前5个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完成年初预算的52.6%,上半年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3%,税收增长0.8%,税占比77.9%,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增长9%。一方面,要优化营商环境,更多体现让利于民,放水养鱼;另一方面,要确保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为创新发展、民生保障等积累足够的财力,科学把握好财政收入增长的节奏,充分体现党委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以说,财政收入的“小幅”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全省经济“稳进”基础上的“提质”和“有质”。
分析上半年经济能够取得高分报表,在指导思想上彰显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在经济实践上关键在于抓住了“千项万亿”这个关键环节。上半年以来,浙江以“开局就要奔跑”的奋进姿态,累计开工项目达204个,总投资逾5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高于山东、江苏、广东,继续领跑东部大省。特别是项目投资增长11.4%,连续6个月两位数字增长,占全部投资的70%,拉动面上投资增长7.1个百分点,有效稳住了浙江投资步伐。从重点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 10.1%;交通、能源、水利和生态环保投资增长14.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2%。“两重”“两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0%,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 15.0%,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7%。
面对今年以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制造业大省、开放大省的浙江,在面对比以往更大、更直接的外部冲击下,依然能保持住去年以来的经济复苏态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向新向好,实属不易。不管是农业生产形势、工业生产增势,还是有效投资规模的扩大、消费潜力的持续释放等,都表现出稳健增长之势。
回看上半场,浙江有力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也为2025年的经济下半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必须看到,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外部不确定的因素依然较大,民间投资增长速度依然不快,内需市场的提振依然制约因素较多,经济运行的各种内卷现象仍然突出,要顺利达成全年度目标,必须继续坚持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抓好下半年经济的各项重点工作。重点在“五个抓”上下功夫:
一是抓创新:以人工智能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发展与未来产业布局。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主引擎。我省人工智能基础大模型、行业应用场景、算力基础设施等,具有先发优势,特别是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与我省传统制造业融合,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经过“互联网+”多年的结合,产业生态逐步形成,对于传统焕新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未来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促进性、培育性作用。从技术演进性看,自从国家在本世纪初提出“两化融合”战略以来,我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信息化到智能化的作用不断加强,从最早的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看,融合的指数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从“信息+”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我省到2024年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经超过5700亿元,特别是以“六小龙”为代表的各种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典型标志。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最高规格召开人工智能大会,并且部署从技术进步、组织机构、重大项目、场景应用等全方位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力求“+”的部署,能够产生“×”的效果。通过实施一大批人工智能的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人工智能的产品化开发、服务化应用,培育发展出更多的“六小龙”式的新主体。
二是抓投资:在“稳投资、优机构、促民资”三个方面,切实做好工作。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在消费还没有根本改善的前提下,必须在稳投资上发力。7月19日国家启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项目、以1.2万亿元总投资让该项目成为“世纪工程”,就是十分重要的信号。稳投资,我省要围绕事关“十五五”发展的重点领域,努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尽快上马,成为浙江版的“世纪工程”,如海上风电、重大综合交通、现代物流项目等,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针对房地产项目,目前尚未见底的大背景下,要以重大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要求,在下半年切实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优结构,关键在于产业投资上下功夫,要发挥好大城市有效投资的主支撑作用,大型制造业投资,在优结构上起着枢纽作用。要注重发挥好省级创新投资集团等国有创新投资机构,在产业投资上的龙头带动作用。各级国资、国企要在产业投资上,起到投资带动性、倍增器的作用,带动民间投资进入产业投资领域,形成社会资本的投资带动效用。
三是抓改革:技术、资本的发挥作用,需要制度的供给与保障。我省是民营经济大省,推动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对于推动经济稳进提质同样至关重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力推进生产关系的改革,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省的民营经济,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家市场意识强、竞争状态好,是比较典型的“能人经济”的特点,敢想、能拼、善打硬仗。但是,现代经济竞争优势,不仅仅依靠科技创新,也要依靠制度创新,甚至依靠文化软实力的加持,是一种热带雨林式的竞争。下半年,要针对“链主型”企业,有针对性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推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再造,推动新时期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制度经济”促进我省广大民营企业真正朝着“两个健康”的方向实现转型与跨越。
四是抓内需: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toB端的内需。加快促进企业之间商品与服务的有序、高效流动,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各种“拖欠”,畅通并加快循环。有效抓住国家进一步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有利时期,加强行业引导,避免并努力解决各种价格内卷,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在用好国家和地方扩大内需中的促消费政策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经济供给的水平,要通过创造新供给,扩大新市场,有效提升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五是抓服务:进一步提高党委、政府领导驾驭经济发展的水平。面对新技术、新管理带来的新经济,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导,要在项目的社会化形成机制、项目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党委政府的精准化服务机制上下功夫,要切实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尤其要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变化趋势,依托各级各类可信数据空间,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