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浙江省第一时间制定出台《浙江省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围绕今后一段时期提振和扩大消费问题,浙江发规院推出系列观点文章。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减少限制性措施”,并将其作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施策重点之一。近期,国家和浙江省层面接续出台提振消费政策举措,对破除限制性消费措施作出专项部署。提振和扩大消费需要更畅通的流通环境,而通过改革破除制约消费的障碍壁垒,既利于当前、又利于长远。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一些限制性措施需要重点加力、及时破除。
一是降低中高端产品入境门槛。据贝恩数据,2024年我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额高达约6000亿元,其中40%发生在境外。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进口高端消费品需缴纳高额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导致国内售价远高于国外,而市内免税店的落址审批严格且存在购买限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者购买意愿。要正确认识境外产品进口与本土产品升级的关系,提升国内商品市场丰富度。针对国内消费者购买需求大的国外消费品,建议进一步降低税率,同时简化市内免税店审批手续,放开高端消费品购买限额,减少相关消费外流,实现消费本地化。
二是放宽涉外营业性演出审批。霉霉等国外热门歌手、头部艺人一票难求、频频溢价,表明国内演艺经济仍有较大市场空间。目前,我国仅在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6个城市下放了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审批权,且对场次和规模设限。建议逐步扩大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审批权下放试点城市范围,同时放宽部分城市对外国演出团体的场次和规模限制,允许更多国内机构获得举办涉外演出资质,增加合作选择。
三是加速推进“AI+消费”场景应用。当前,AI消费概念火热,但AI产品认证审批程序繁琐,应用场景规划缺失,限制了其在消费场景的作用。比如,医疗AI产品从注册到成为成熟临床产品,再到通过物价审批和医保准入,整个流程长达5年。又如,各地在推进“AI+文旅”时缺乏系统规划,标杆性应用场景缺失。建议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区分消费级与工业级AI产品的合规要求,简化对于AI可穿戴设备、AI文旅产品等消费级AI产品的审批流程,同时强化AI应用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推动“AI+”拓展多样化消费新场景。
四是适度放开低空消费空域管制。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达到3.5万亿元。目前,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消费场景在空域管制、试点推广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仍待完善。建议加强低空空域精细化管理,构建统一的无人机监管体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试点开放更多低空空域,优化低空飞行的审批流程,加强低空消费场景的试点推广。
五是优化保障资金支取政策。公积金、医保作为国家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障资金,目前可使用的消费场景仍较为有限。建议推广青岛、上海等地经验做法,允许公积金先提取、后消费,拓宽“住房公积金支付”服务范围;建议进一步放宽医保适用范围,允许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更多常用医疗器械、医用耗材。
六是保障消费者休息休假权益。消费不振大背景下,很多人有消费能力却没时间消费,形成了高收入、零休闲、超低消费的“996时间囚徒”状态。建议全面落实双休制度、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进一步释放假日消费潜能。可推广深圳做法,将带薪休假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对用人单位用工时长的行政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