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碰撞”到“互鉴”——中美关系观察与思考

2025-03-27

实用主义者特朗普,历经了选举期间的枪声和首个任期的弹劾风波后再次执政,开启其政策2.0阶段。其再任反映了美国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失衡背景下,对美国民众经济焦虑和价值观认同的肯定回应。特朗普政府在“美国优先”口号下,利用经贸、文化、科技创新等政策重塑了中美互动模式,加剧了中美关系的不安,也倒逼中国加速转型发展。危机亦催生创新,人工智能演变为文化解码器,中国正书写数字时代的文明互鉴。


一、以经贸互惠替代零和博弈


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更是两国关系的发展基础。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呈现“竞合交织”特征,既有互补性合作的现实基础,也面临结构性博弈的长期挑战。一方面,中美经济互补性仍构是全球经济压舱石,显示了深厚的合作基础。2024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688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 中国海关2024年数据],美国企业对华新增投资规模突破千亿美元,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三期等标志性项目落地,两国产业链的黏性不可忽视。2024年美国投资者持有中国证券资产规模较前一年增长12%[ 国家外汇管理局2024年11月末数据],显示出资本市场对两国经济韧性的认可。另一方面,贸易博弈已上升到技术规则对抗。随着2024年底中美同步实施半导体出口管制,技术竞争烈度持续升级。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清单扩大至28纳米以下制程,中国则通过《芯片科学工程》专项加大研发投入。芯片、半导体、6G标准等关键技术的竞争壁垒,不仅迫使其他国家“选边站队”,也让中美企业同在寻求新的国际市场,一起面临技术规则系统性重塑的挑战。


特朗普再次执政后,美国将继续实施“小院高墙”政策,进一步推进贸易政策工具化,虽然暴露了美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窘境,也推动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新一轮竞争周期。在这一长期背景下,与其单纯应对美国政策层面的压力,不如主动寻求新的互利空间。中国可以利用“竞争中性”原则,在全球产业链整合、前沿技术创新等领域达成竞争与合作的动态平衡。同时主动构建新的合作平台,利用G20、“一带一路”等多边平台,在数据治理等议题上取得更大话语权。中美经贸关系的真正考验,不在于争取短期内零和博弈的胜利,而在于顶住短期竞争的对立态势,提供更为广泛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互利合作的广阔空间。


二、以人文互通推动和而不同


特朗普2.0政策体系表现出“反建制”特征,强调回归传统价值观,削弱多元文化体系、收紧移民政策等,意在重塑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这一转向隐含着对非西方化文化影响力的警惕。例如,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Tik Tok实施多轮打压,要求剥离其在美业务,折射出对数字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渗透的焦虑。


尽管政策壁垒高筑,中美民间通过数字平台实现了超越意识形态的深度互动。Tik Tok在美用户突破1.7亿,其算法驱动的非遗全球化项目带动全球用户参与京剧、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二次创作,形成跨文化共鸣。在美国政府禁令期间,大量美国网友涌入我国应用程序小红书,探讨中美医疗体系效率、教育公平等话题,单月互动量超2亿人次,被学者称为“数字丝绸之路的民间实践”。这类“草根外交”促使美国中文学习者同比增长216%[ 知名语言学习平台“多邻国”1月16日发布的数据,2024年12月1日至今年1月13日期间,美国的汉语普通话学习者数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近216%。],反向推动《黑神话:悟空》《甄嬛传》等IP在西方青年中的破圈传播。


人文交流也带来了政治生态的相互借鉴。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内实施了大规模的行政机构改革计划,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倡议办公室、重组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等联邦研发机构的系列措施,被国际社会解读为对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适应性借鉴。这种制度层面的交互影响是双向的,中国“放管服”改革中引入的负面清单管理,也有美国营商便利化政策实践的影子。这一制度借鉴,也打破了传统东西方社会治理对立的旧印象。


有文化分野,就会催生文化互通交流。经贸博弈之外,人文领域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缓冲带。数字时代的文化交流,直观展现了繁荣生动的社会生态,也画出了中美共识创造的底图,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石。


三、以文明互鉴深化价值共振


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深化,最终指向价值层面的共振。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特朗普第二个任期的元年。随着全球化调整,联合国、世卫组织等传统国际组织逐渐边缘化,加之欧盟战略自主、金砖机制扩容,大型科技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上升,全球体系随之重构。中国深度融入全球政治格局的时代已然开启,两国已站上了新的竞合起始线。


一方面,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中美互动。Tik Tok通过算法机制打破文化圈层壁垒,李子柒的中式田园牧歌与美国中部农场主vlog形成美学对话;区块链技术被用于敦煌壁画的数字确权,让文化遗产共享摆脱“文化挪用”争议。这种技术中介下的价值共振,让中美关系由“大国凝视”转向“价值共建”,中国价值观不再被纳入西方价值体系中接受审视。另一方面,教育、商业等非政治领域也成为价值共振的转换器。RCEP框架下的洲际高校学分互认,为中美教育界交流提供了间接协作平台,两国人才交流、产教融合借此有了更便捷的机会。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以95%员工本土化率,成功移植美式管理文化,以其高效产能成为跨国企业文化适配的商业样本。


如今,美国政治生态日趋复杂化,其国内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割裂张力将长期存在,或将制约其对华政策的连贯性。中美两国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仍有竞争压力,人文互通还有结构性挑战,但竞争中合作的基本态势不会轻易改变。以年初Deep Seek惊艳表现为始,中国在开源大模型领域受到世界肯定,表明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不再单纯依靠堆叠算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包容性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这一复杂态势下,中国需以更大的智慧与韧性应对挑战,抓住全球化重构机遇,以共赢姿态面对经贸对立,以全球视野推动人文互通,通过技术赋能、制度创新和民间互动的三重驱动,实现中美两国关系从对抗性碰撞转向包容性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实践。


image.png


版权所有 © 2018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古墩路598号同人广场C座  邮编:310030  电话:0571-87061835/87061872  传真:0571-87061330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8230号 浙ICP备05019917号-1
 网址:http://www.zdpi.org.cn  技术支持:杭州信安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