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宋维尔署名文章《县域城镇化如何回应青年诉求》在《城市规划》刊发
2025-03-07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城市规划(ID:chengshiguihuazazhi)
2024年第12期《城市规划》刊发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城镇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宋维尔署名文章——《县域城镇化如何回应青年诉求》,文章收录了宋维尔在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县域发展如何回应青年诉求”专场学术对话中的发言,相关内容如下:
“浙江实践”不可复制吗?——对青年入乡的底层逻辑思考
浙江的项目团队去外面交流,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有两个:千万工程的实践是不是只能在浙江,余村的东西是不是只适合余村,是不可复制的?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当然有必要界定一下经验的适用范围,至少大都市圈空间范围内的乡村是可以复制余村的很多模式,它们都可以成为城市功能有机疏解的一部分。
余村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渐进式入乡”。在余村,很多城乡青年以旅居短期驻留或者长期合作分层次的方式入村,可以称之为渐进式入乡。这些不同层次的青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人群建立了云村民计划,可在互联网上关注整个余村发展,是外围随时随地可以发声的人群。第二类是数字游民,有一些想更换工作生活场景的年轻人,会在余村的数字游民公社去短期驻留。如果驻留过程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反馈,或者可以产业化的部分得到了转化,那么就会成为长期驻村的“合伙人”。第三类是项目制合作的“共创伙伴”,例如现在的全球合伙人计划的参与者。其中关于青年入乡的底层逻辑,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是尊重。在入乡这件事上,青年、政府或当地常有认知的错位。有些青年会忽视城乡或地区差异对项目落地的影响,有些创业者会对乡村有一种来扶贫的“俯视感”,这显然并不是平等的状态。青年、乡村和政府需要平等和尊重,余村就有许多促使这种需求实现的方式,例如全球合伙人计划中的举办梦想大会、路演等机制,再如以大学生体验为主的余村共创行动。本质都是让不同主体在共事共创中相互了解、尊重,促成真正的双向奔赴。第二是理解。理解青年,理解青年所需。例如大部分青年愿意奋斗,但希望能不要“艰苦奋斗”或是“单打独斗”。因此,余村很注重社群化生态的打造,促使青年通过圈子找到朋友、投资、渠道、机会,实现社会资本的赋能。另外,绝大多数青年希望有类似城市的夜晚文化消费场所,余村就建了乡音小馆,是晚上和朋友聚会放松的首选地。第三是成就。余村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聚焦青年的成就,即基于余村提供的资源来助力实现青年梦想,包括开音乐工作室、做小型农场等。
总结来看,余村可复制的经验是在大都市区近郊村,通过参与式的共创、社群化的打造、创新业态的培育等方式,遵循尊重青年、理解青年、成就青年的行动路径,渐进式吸引并留住青年。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宏大叙事,不是单纯以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园区为目的,而是推动一个一个项目的落地,一个一个游民的转换,一个一个青年的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