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大家谈∣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

2024-12-23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需适应“四个面向”转变,要重点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强化前瞻探索研究提升科技创新价值,人工智能、未来能源、生命科学等新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原创性、颠覆性和“卡脖子”技术创新重要性日益提升,科技创新要从单一经济价值向应用价值、市场价值和战略价值创造主体转变,形成面向未来的发展优势。二是强化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科技创新活力,科研活动的规模化、组织化、新型化程度越来越高,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科技创新需要多元资金支持、人才团队建设和稳定政策保障,还需要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数据要素价值挖掘等措施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强化科研新型范式运用提升科技创新效益,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正在变革创新效率、跃迁研发范式、重构人类认识世界方法论,已加速全球芯片、药物、材料等创新突破,要探索应用人工智能模型和工具加速技术突破、场景试验和产业培育。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受瞩目的颠覆性、前沿性通用性技术,符合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变革性升级的要求,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的集成表现。人工智能使工具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决策和迭代演进的颠覆性功能,将引发碳基—硅基的人机交互、多智能体的认知协作、AI+GPU的计算范式变革将形成智能化生产力,通过创造新科研范式、培育原生未来产业、开发智能生产工具等重塑劳动关系和生产组织方式。未来,将向多模态智能、自主智能、边缘智能、具身智能、生物智能等多方向发展。因此,国外多家机构预测,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将大大超越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


抓住人工智能这个“牛鼻子”对创新驱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人类发展史,率先研发应用蒸汽机、电动机等工业革命颠覆性技术和产品的国家和地区形成先进生产力并引领时代发展。得益于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等前瞻部署,我国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红利,驱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浙江早在2003年提出“数字浙江”建设,开启了浙江发展的新时代,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50%,成为数字经济大省。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区域冲突加剧,互联网、计算机等传统数字技术红利逐渐耗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构建新质生产力创新破局:一可紧扣新使命乘势而上,在更高维度上支撑数字中国统筹建设,确保数字经济整体继续领先,智能先行应用突破创先,基础软硬件进位争先,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能直面新问题逆势而进,创新赋能千行百业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发展预期,破解投资动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三是把握新趋势顺势而为,加快多学科技术融合和创新成果转化,抢占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主阵地,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推动生产生活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智能普惠,实现社会生产力质变跃升。


“人工智能+”行动要以实体经济为落脚点,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同时也能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一是发展人机交互新智能终端。抓住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产品智能化机遇,开发在设备终端中植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芯片软硬适配部署新模式,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的手机、眼镜、家电等智能穿戴和家居电器“中国智造”新品牌。二是开发文化创意新生产工具。强化内容生成、虚拟现实等技术和传统优秀文化深度融合,引入3D、嗅觉等额外感官提升对光、声、气等物理世界属性的多模态智能感知、沉浸体验和内容生成演进变革,加速视影、电竞、传媒等创作方式、表现形式和传播模式等集成创新,并将成果从消费端向辅助办公、精准治疗、机器护理等产业端拓展。三是创造具身智能新应用载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低空载人飞行器等商业化落地,开发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作为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产品和未来工厂、立体交通、智能电网等综合场景的“最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复杂决策、行为控制、人机交互等能力。四是探索生物智能新原生产业。加快生物相容性电极、微创植入等技术突破和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应用,深化脑机接口与混合现实、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融合,以生物芯片、类脑芯片为载体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生物体连结的生物智能,推动精准治疗、生物制造、仿生肢体、智能材料等工程化产业化。


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未来产业,需要构建良好的全球创新生态。人工智能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面对“小院高墙”封锁,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更加开放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强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协同,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快先进技术、产品等引进转化再创新,还要推动人工智能“产品+场景+标准”出海,如在出口的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植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利用海外语料库加速模型演进。创新是一种市场行为,人工智能是一种工程型技术,要以把创新转变成经济活动为导向,强化“技术、应用”双向牵引,利用“赛马”等模式选出最优的技术和产品方案。政府的作用更多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在“上面”拉一把,比如制定宏观发展规划,提升“科教人”一体化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下面”推一下,给贷款、给政策,资助或设立实验室。


数字经济时代,有个显著特征是微软、谷歌、特斯拉、阿里、华为等国际巨头凭借出色市场研判和研发能力,引领重大创新。在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相信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创新、作好创新。我们曾惊艳波士顿动力的四足机器狗,现在宇树科技的X Dog质优价廉、畅销全球,在技术上也毫不逊色国外产品。中国的企业会进一步发扬新时代“四千”精神,形成企业高效融通创新生态,并利用积累效应推动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攀升。


image.png


版权所有 © 2018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古墩路598号同人广场C座  邮编:310030  电话:0571-87061835/87061872  传真:0571-87061330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8230号 浙ICP备05019917号-1
 网址:http://www.zdpi.org.cn  技术支持:杭州信安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