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做法

2020-09-27

推动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切实提高园区的资源产出率,促进园区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提升,是园区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园区(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咨询项目,助推园区经济在资源环境压力下涅槃重生,有力支撑了浙江省块状经济绿色发展。我们将陆续推出“浙江省园区循环经济”系列文章,旨在总结和提炼浙江省园区的发展经验和典型模式,希望能为全国园区绿色化发展提供借鉴。



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长兴县城东北、太湖西南岸,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浙江省首批生态化开发区、浙江省产城融合示范区。作为长兴工业的主平台,开发区经过近三十年发展,形成电池制造、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被誉为“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中国电池产业之都”,是长三角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基地之一。

2015年,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但是以“废旧资源利用,产业整治闭环”为特色的循环经济实践始于21世纪初,并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


640.jpg


 一、再生废电池和废丝两大资源,构建两大循环链 

蓄电池和印纺是开发区乃至长兴县两大传统发家产业,是浙江块状经济的典型。两大产业规模扩大后,区内铺天盖地的手工作坊和小微企业由于装备差、管理弱,污染事件、质量问题等频发。但同时,两大产业也为开发区“创造”了两大再生资源:废电池和废丝。在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开发区一方面强势推进行业整治,另一方面发展废电池和废丝再生利用,依托产业优势形成动力电池和纺织服装两大循环型产业链。

(一)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链

2005年以来,制定出台《长兴县蓄电池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铅酸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扶持政策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开展了两轮以整治、入园、改造、淘汰为主线的铅酸蓄电池产业整顿。全县225家铅酸蓄电池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减少为16家,全部集中到开发区;蓄电池年平均生产规模由整治前的11.8万只提高到1000万只以上,开发区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基地。

同时开发区集中优势资源,以龙头为引领,推进蓄电池“绿色转型”。天能集团建成国内领先的废旧铅蓄电池回收处理生产线,打通“电池制造—废电池回收—铅再生—电池制造”和“生产废水—中水回用”的循环闭环,实现年回收处理3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产出再生铅20万吨、再生塑料近2万吨、硫酸钠3万吨。超威电池先后研发原子经济法铅循环技术、环保节能无镉内化成生产工艺等蓄电池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斩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永超环保则对废旧铅蓄电池回收再制造,利用低容量电池生产储能宝等。


640.png

图1 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链


(二)走出“小散”陷阱,构建纺织服装循环产业链

市场化推进纺织、废丝造粒散户减产能入园区。制定出台《喷水织机、印染行业深化整治工作方案》《夹浦地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科学规划一批绿色纺织小微园区,引导规模以上织造企业、拟入园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收购喷水织机和加弹机产能,实行企业重组、入园集聚。同时建立喷水织机市场化补助机制,在规定期限内分阶段逐步递减补助标准。制定出台《废丝加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根据区内纺织企业废丝产生量和回收加工需求,重新进行区内废丝加工行业布点规划,限定企业产能、设备;引导区内废丝加工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按照废丝加工行业准入标准,完成厂房及设备设施建设。

集中化建设废水治理设施。对片区内所有污水管网进行建设改造,对部分原先在河港内的管网全部移上岸。科学合理布置中水回用站并明确责任主体,共建设为印纺企业服务的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2万吨印染废水集中预处理1座和7座中水回用站,污水排放总管150公里、入户排放支管500公里、中水回用管网700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到80%以上。


6402.png

图1 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纺织服装循环产业链


 二、推进企业内部小循环构建,加强三大污染防治 

长兴县拥有太湖岸线35公里,占太湖流域浙江段的59%,而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太湖之滨,肩负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任。电池、纺织、装备制造等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二氧化硫、有机废气、固废等是区域最大的工业污染源。开发区以循环化改造为契机,积极开展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和小循环构建。

提升电池制造自动化信息化水平。针对蓄电池企业生产流程中易污染工序,通过提高生产自动化、设备密闭化、计量精准化,显著减少铅酸废水和废水总铅含量。区内蓄电池企业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天能、超威率先列入2017年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同时蓄电池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生产制造管理,ERP普及率达到100%、MES普及率达到55%、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数控化率达到75%。天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智能化工厂”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

“一企一策”开展印纺企业节能减排。区内印染企业按照自身条件制订“一企一策”转型升级方案,积极应用印染废水MBR膜处理回用、废气处理等技术,评审通过后由县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予以备案,企业按照整治时间节点落实到位。调查摸清区内喷水织机底数,制定喷水织机企业整治标准,对专用线路、安全防护装置、节水装置、阳光排放口等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通过示范户建设、示范户推广、全面整治、联合验收、发放合格证书等手段,完成全部3.5万台喷水织机整治。

推进装备制造企业绿色工厂建设。鼓励装备制造、家用电器企业开展内部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构建物料闭环、废气废液减量、能源梯级利用的企业内部小循环,建设现代化绿色工厂。如诺力机械针对现有工业车辆生产过程中喷涂、焊接环节引进自动化喷涂流水线,增加焊接除尘设备,喷涂表面前处理线采用“硅烷工艺”,喷漆废气处理采用“RT0+转能”,并实施中水回用;海信电器对现有喷涂线进行改造,采用陶化工艺,粉末回收利用率达98%以上,同时实施废水回用、喷涂预热循环利用;德玛克自主研发实施旧模具回收再制造,开展工厂墙体保温改造、喷涂尾气处理、焊接烟气收集等技术改造等。


6404.jpg


 三、延伸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推动四大产业升级 

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是利用电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良好基础,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坚持内培外引,落地吉利汽车、中汽零、瑞华新能源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初步形成以动力及储能电池为主导,以龙头整车企业为引领,以控制系统、驱动系统、汽车底盘、车身等为配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二是通过一系列整治提升做精印纺产业、做强家纺和服装产业,形成威达纺织、金三发、盛邦化纤等龙头,打造成为全国中高档纺织面(辅)料的主要制造基地和无纺布制造中心。三是家用电器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日益显著,海信、惠而浦、诺力机械、德玛克、汉维通信等一批企业和品牌快速成长。

完善创新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区以长兴县建设“浙江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县”为机遇,积极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知名大学开展合作,先后建立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大学设计研究院长兴设计中心、复旦浙北发展总部、上海交大慧谷科技园、东华大学纺织信息平台等产学研平台。同时,相继建立国家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诺力高端仓储物流机械重点研究院、太湖资本广场、总部经济园、电子商务中心等科创服务平台,在科技研发、监测检验、电子商务、金融资本、信息服务等领域为园区产业升级、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完整的创新服务体系。


6405.jpg


 四、以电厂为中心连接水汽固,实现五个“100%” 

浙能长兴电厂是开发区主要的“动力中心”,电力上网,热力提供开发区企业及区外用汽单位使用。同时电厂也是开发区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大户,能源消耗量占整个开发区比重达4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占开发区的41%、84%。开发区积极开展长兴电厂和区内环保基础设施的循环化改造,在电、水、汽、固废四大领域构建区域大循环,实现区域集中供热、电厂固废利用、电厂余热利用、园区中水回用、污泥协同利用“五个100%”。

 

6406.jpg

图3 以电厂为中心的“5个100%”模式示意图


集中供热100%覆盖。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绿色转型要求,近年来完成区内小锅炉整治,并积极引导东南热力公司与用热企业对接,加快开发区内热力管网铺设,提供稳定的供热服务。截至目前,以浙能长兴电厂为热源,东南热力公司以已铺设供热管线主管网28.8公里,用户直线近15公里,总管线里程超过50公里,实现了区内企业用热100%集中供应。

电厂固废100%利用。电厂燃煤发电机组年产粉煤灰约35万吨、脱硫石膏约10万吨。固废经电除尘器和省煤器灰斗进入仓泵,通过气力输送系统输送至长兴天达环保建材有限公司资源化利用,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建筑材料,实现电厂固废100%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电厂余热100%利用。长兴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热蒸汽,与长兴远大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余热利用。长兴远大公司利用能源转化技术,建设区域性供冷、供热中心,为开发区内总部楼宇提供全天候供冷(夏季)、热(冬季)及卫生热水服务。目前已建成两期能源中心,是浙江省内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区域冷热电联供系统,实现电厂余热100%利用。

配合中水100%回用。开发区建有长兴污水处理厂(6万吨/日),实现所有生产和生活污水全部纳管集中处理。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经管网输送给长兴电厂,由电厂再次深度处理后用作冷却用水。

污泥100%协同利用。污水处理厂与中国建材南方水泥建立了协同处理合作,日产生约200吨的污泥,全部作为水泥企业生产熟料的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


6407.jpg


 五、结束语 

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循环化改造,破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难题、变废弃物为生产资源、还生态自然以绿水青山,为保护35公里太湖水岸线做出巨大贡献,是湖州生态立市,坚定贯彻实践“两山”理念十五年的生动体现。



课题组成员:

1601204960625165.jpg

版权所有 © 2018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古墩路598号同人广场C座  邮编:310030  电话:0571-87061835/87061872  传真:0571-87061330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8230号 浙ICP备05019917号-1
 网址:http://www.zdpi.org.cn  技术支持:杭州信安咨询